家長在得知孩子得自閉癥時,往往傾盡全力試盡各種方法進行早期干預訓練,殊不知有些方法根本是沒用的。自閉癥干預道路上會出現很多誤區,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希望家長們能夠清晰理智成功地繞開。
1.糾結于診斷結果
近半的家庭會花超過一年時間對孩子進行反復診斷,因為接受診斷結果是一件需要大的心理承受力的事情。但我們通常建議父母一旦發現異常就要盡早干預,甚至不必等到診斷,因為自閉癥以及發育遲緩的黃金干預年齡為2-6歲,適宜干預年齡為2-12歲。
要清晰認識診斷的目的只是為了做一個分類,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各項技能的當前水平,只要技能水平達到同齡兒童了也就是脫離了診斷標準。
早期干預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后天的訓練,幫助孩子的神經網絡建立新的通道,相當于在堵塞的公路旁再建新的公路網,讓車輛有新路可走,從而盡可能恢復孩子的各項功能,這是因為年齡越小兒童的大腦可塑性越高。
2.盲目相信醫藥
孩子診斷為自閉癥,接下來怎么辦?大多數家長選擇先上網查查,結果網上一查,許多“星爸星媽”現身說法:
有人說自家孩子也是這個問題,后來帶著孩子到處旅游玩了半年,好了!
有人說,我們家孩子也不說話不理人,后來家長辭了職24小時陪著孩子,陪了3個月,好了!
還有人說,我們家孩子吃了某國的XX藥,吃了8個月,好了!……
家長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加了一堆某某媽、某某爸,花不少冤枉錢,工作也辭了帶孩子周游世界。結果半年過去,孩子依舊,奇跡總是發生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我家孩子怎么就不管用了呢?
每個兒童成長發育速度不一樣,發育障礙的嚴重情況也不一樣,再加上很多個案的主觀描述性很強,很容易讓家長們混淆。千萬謹記,個案發生的概率很低,每個孩子都情況不一樣,與其相信來路不明的特例,不如相信有大量實證的科學干預康復手段。
3.警惕網絡上五花八門的廣告
近幾年,“基因療法”、“按摩療法”,各種神奇手段層出不窮,其都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號稱能完全治愈自閉癥,二是費用很高。很多家長出于急迫的心情,使用了這些所謂療法,不僅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孩子的病情也沒有好轉,可謂得不償失。
在這里提醒各位家長,關于自閉癥治療,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完全替代教育和訓練在孩子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即使孩子需要某些藥物的針對性治療,家長也要通過正規醫院的專業醫生來進行科學指導。
4.忽視家庭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覺得把孩子放到機構交給老師就好,其實并不是這樣,家庭才是孩子生活時間久的地方,家長應該隨時隨地抓住機會,幫助孩子進行訓練,把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
有數據顯示,國內自閉癥康復治療師和孩子的比例約為1:2000,如果沒有家長的介入,大多數的孩子獲得的干預是遠遠不夠的。
從干預時間上來說,有效干預時間是每周25-40小時,一般機構干預時長大概在10-20小時,剩余的時間需要家長在家里完成。
而且,自閉癥大量訓練都需要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泛化,這是機構相對結構化的環境無法替代的。
5.訓練內容過于單一
在家庭訓練過程中,訓練的內容可能會有局限性。父母可能偏重于語言或認知能力的訓練,而忽視了其他領域的同步輔助訓練。
自閉癥兒童的障礙是廣泛性的發育障礙,往往伴隨有多種發育缺陷,多方面發展是訓練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例如,有些孩子不會說話,家長就每天不停地掰著嘴教孩子說話,但孩子能說話不等于會交流;許多孩子可能會背誦兒歌,但仍然不能同外界進行交流。因此,只有對孩子進行多方面訓練才能促進大腦發育,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