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兒童與其他正常兒童在發育成長過程中有些差異,他們的發展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與呵護,需要更科學的方法,需要相對長的時間和耐心。
所以,在進行治療時,醫生、教師和父母應該承擔不同的任務:
醫生——了解障礙的性質和程度,以及障礙所涉及到的領域;
老師——掌握特殊教育的知識,并且對孩子實施恰當的教育和訓練;
父母——是孩子的“一任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孩子“終生的老師”。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非常了解,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可能長,承擔義務養育的時間也長。由此,醫生、教師和父母應當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共同為孩子工作。
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接下來天津感統訓練機構帶你了解。
01個別化訓練
孤獨癥兒童走向康復的關鍵
總體來說,孤獨癥屬廣泛發育障礙,但作為每個個體其實表現是迥然不同的:有的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障礙,有的孩子語言障礙方面比較嚴重,有孩子在思維感知方面欠缺,有的孩子在行為方面的問題特別嚴重,還有的在感覺運動方面有障礙等等。除此之外,不同年齡的孩子面臨的康復問題也不同。
因此,我們進行的訓練體現出個體差異,即按每個孩子的不同發育水平和特點,采取不同的手段進行訓練。我們在對每個孩子進行訓練前,都認真地觀察、分析他們的表現,找出存在的重要問題,然后根據重要問題制訂訓練處方,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治訓練,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如對有感覺運動障礙的孩子,我們重要放在行為的粗大運動訓練上;對語言障礙的孩子,重要點放在語言訓練上;對有行為障礙的孩子重要點放在行為的規范方面等等。由于我們采取了“因人而異”的訓練方法,使孤獨癥兒童在訓練時能更有針對性。
02正確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
對于小齡兒童,行為規范很重要
有很多孩子在年齡還很小的時候被診斷為孤獨癥,家長認為孩子可憐,就過分地呵護、縱容和溺愛孩子,使孩子出現了很多行為規范的問題。有很多他本來會做的事情,家長也一定要代替。例如有很多兩三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了,但是家長還是要抱著,我們認為家長不能代替孩子走路。
在很多訓練中,不是孩子自己不去學,而是家長剝奪了孩子的許多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們一定不要剝奪孩子這種權力,你要教給他生存的能力。
對于程度相對比較重的孩子,家長也不要盲目地去教認知、教語言,其實生活自理這種基本的技能對他來說重要,所以要學會生存、吃飯、上廁所、穿衣服等技能才是孩子迫切需要學的,只有在掌握這種基本能力的基礎上我們再去深入地教。
另外一個問題需要家長注意的是:訓練交往能力。因為交往能力是孩子將來能否融入社會而需要突破的一個很大的難關。所以家長要從早干預入手,一定要讓孩子先去學會互動,而不是緊緊跟著大人去互動,一定要跟同齡的孩子去互動,不要完全封閉在機構里互動,一定要走出去融入戶外活動。
對于大齡兒童,搞清行為問題背后的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年齡大了以后,再讓他呆在一間小的屋子里,他可能就呆不下去了,而且還可能出現煩躁、焦慮不安的情緒,甚至會出現一些攻擊行為。
這種現象在青春期孩子群體中常??梢钥吹?,在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用藥物治療為數不少。很多本來可以上學的孩子,但是到青春期都可能會出現一些內心體驗表達不出來,他表現的形式就是沖動、煩躁、情緒不安。
細心觀察 多多陪伴
我們發現,盡管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很差的孩子,但他也有自己的內心體驗,所以家長和老師要細心地觀察孩子,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
其實孤獨癥孩子也有嫉妒的時候。有一位家長,他的大孩子已經十歲了,是個孤獨癥男孩,后來又生一個小女兒,因為女兒小,所以媽媽照顧得較多,結果忽略了她的大兒子,況且他的語言表達相對困難一些,后來這男孩用情緒上的發作來表示。
剛開始一段時間,媽媽就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搞得家里很狼狽,因為他總是哭鬧,還把大便拉在褲子里,這種情況很長時間都沒有發生過了。他才十歲,還沒有到青春期,為什么情況會如此糟呢?
偶爾在一次活動中,媽媽把他跟小妹妹也抱去了,在媽媽抱著妹妹的同時,他就坐在旁邊,當時有一個阿姨帶他出去玩,但他就是不去。后來發現只要他離開他媽媽,就表現得不安、煩躁,于是媽媽明白了:可能是自從有了妹妹后,把他忽略了。因為他不能用語言表達要求親近,所以他只能以哭鬧的形式表示。
從此以后,媽媽就比較注意了,下班以后一邊抱著妹妹,一邊坐在他的身旁,后來男孩就總摸媽媽的頭發,摟媽媽的脖子,這實際是他想得到媽媽的呵護。就這樣,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
另外,對于一些大齡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只靠機構訓練是不夠的,因為大齡孩子需要一個大的活動空間,所以,不能只讓孩子機械地坐著去學,而需要給予一些活動。例如,帶他出去購物,或者是參加一些社會上的活動。
盡管我們的孩子有問題,但是不能因此就把他關閉起來,你越關閉他,他的能力就越退化。他與外界溝通的機會減少了,他的情緒可能就會轉化為更不穩定。
孩子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過急,要根據孩子的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與技巧。
03調整心態主動干預
事實上,孤獨癥孩子的命運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父母要以好的人生態度面對現實、承擔責任,下決心訓練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好的人生。家長應該以平常心看待孩子,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相比較,以別人所長比自己所短。
既然孩子有問題,就應該為孩子尋求更多的關愛和了解,所以你就更應該跟你周圍的人說明孩子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同事、親戚或更多人的理解和幫助,這樣他們才會讓他們的寶貝與你的孩子玩。
你要利用和創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和條件讓我們的孩子跟同齡的孩子接觸,在接觸的過程 中讓孩子學會跟同齡人間的溝通。
孩子的訓練和康復是長期的任務,很多家長從診斷以后就有一個誤區,認為經過訓練以后,孩子就會變得正常了,其實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況且我們的孩子的進步也是不穩定的。
但是,干預和不干預的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對于年齡小的孩子更是如此。因為他們正處在生長發育過程當中,在他接受周圍的新鮮事物的過程當中,我們去干預得到的效果可能會更明顯,也會更大。
04切記:不可盲目使用藥物
家長由于愛子心切,到處求醫問藥,因為某些孩子在服藥后剛開始一段時間,效果可能很明顯,但后來效果就越來越微了,甚至出現一些副反應。
孤獨癥是一種多方面的廣泛發育障礙,這種發育障礙涉及到患兒的生活及心理障礙方面的問題。目前,對此癥的病因學研究較多,有較多的發現及學說,但沒有一種病因為全世界所公認。
所以,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學及特殊教育工作者,都一致認為對孤獨癥孩子要進行早期識別和早期干預,并對他們進行特殊教育和行為矯正。
對于用于控制情緒、行為障礙和癲癇發作的抗精神病藥物,正規醫院有經驗的臨床醫生的指導下,服藥后密切觀察孩子可能出現的藥物反應,把孩子的用藥情況及時反映給有關醫生,以便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增減藥物的劑量和調整藥物。